我們都知道,現在社會,每到雷雨天氣,尤其是夏季,電閃雷鳴,很容易出現雷擊事故。我們有避雷塔去防范事故的發生,然而古代沒有避雷塔,他們是如何做到防雷的呢?
古代沒有避雷塔,它們的防雷措施如下:
一、自然環境防雷
1、自然消雷
所謂自然消雷是指地表的感應電荷在雷云電場的作用下,通過尖凸物如樹木、山峰、巖石建筑物等產生電暈電流,將雷云所帶的部分電荷以緩和方式釋放,從而降低該區域內發生雷擊的概率。明代的《清涼山志》中便有多處雷雨天氣出現「神燈」的記載,很可能就是電暈電流放電產生的閃光。
2、雷擊的選擇性
雷擊自有其選擇性,而地質環境通常是雷擊選擇的主要因素。首先,土壤電阻率小的地點,如河床、池沼、金屬礦床等地區,易于積聚大量的電荷,容易遭受雷擊。其次,土壤電阻率突變的地點,如巖石與土壤的銜接地段,易受雷擊。還有便是更高更突出的物體相對容易遭受雷擊。
二、建筑結構防雷
1、絕緣避雷
就中國古代的木構建筑來說,其本身的電阻率都比較高,除少量構件為金屬外(而且金屬構件如鐵釘等大都較小,且不連通),絕大多數都是絕緣體。而這些木材或金屬構件又大都用桐油及各種油漆漆過,一方面使材料不易受潮,保持干燥,另一方面也能起到一定的絕緣作用 。
2、塔剎消雷
許多木塔頂部的塔剎都是金屬做的,而從塔剎到地面,通常沒有導體聯通,可見塔剎并不是現代避雷針式的設施。但有研究表明,這種塔剎在雷電場中可以產生較強的電暈電流,起到消雷的作用 [4]
總而言之,我國古代人是非常有智慧的,在沒有避雷塔的年代能夠把防雷措施做到如此地步,已經非常不錯了。
上一條: 我們為什么要對避雷塔進行熱鍍鋅處理?
下一條: 怎樣對測風塔管線正常輸送你知道嗎